处理人际关係佔了我们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时间。与家人的相处、跟朋友或伴侣的互动、和同事合作共事或是跟客户交涉往来,都是我们每天一睁开眼就要面对的事。
但很多人并不知道, 我们应付社交情况的「能量」是有限的 。社交需要大量的沟通、思考与决策行动,而且投资报酬率可能很低。例如:
超量的人际社交负荷会让我们陷入所谓的「Social Exhaustio(社交倦怠)」,产生排斥与人互动的心理、抗拒任何形式的交流,甚至对亲密的家人或伴侣都感到厌倦,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,不仅仅是内向、不善社交的人。如何找到真正让你感到平衡和幸福的人际关係相处之道,对此,国外心理学网站 PsychCentral 提出几个原则:
1. 为自己争取「拒绝」的自由「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能不假任何藉口就拒绝晚餐邀约。」这是 19 世纪法国作家 Pierre Jules Renard 的小说名言。我们必须练习忠于自我感受,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 ── 即使只是一顿普通的晚餐约会。如果你因为害怕破坏关係而不敢拒绝,那你就要重新思考这段关係是否健康并值得维持 。
2. 培养独处的艺术独处的时光是宝贵而有效充电的时间。短暂的远离人群、享受片刻安静, 你的思考会更有效率,也能尽情投入你喜欢的事物 。培养独处的艺术除了好好放鬆,也会让生活变得充实。
3. 不需要跟每个人都友好我们常常害怕给人留下冷淡疏离的印象,好像不展现友善热情的一面就会与人交恶,而不由自主对人人示好。但其实一直抱着「要让大家都喜欢我」或是「必须变得受欢迎」只会让人越来越疲惫。 精简人际关係,和让你感到舒服的人往来就好 。
4. 付出和收获之间要取得平衡面对每段人际关係,即使是家人或亲密的朋友、伴侣,都不能只是一味付出或一味求取。另一半要你配合他而牺牲个人时间,或家人和朋友打着亲情牌、友谊牌要你为他们无条件付出,都是我们要学习拒绝的事。面对人际关係,「做得刚刚好」就好。
在成长的道路上,终于有机缘,听到佛法,才明白最损福报的一件事,不孝顺。无论求什幺,必定求不到,万求也
在成长的道路上,终于有机缘,听到佛法,才明白最损福报的一件事,不孝顺。无论求什幺,必定求不到,万求也
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:「老师,有没有一个字,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?」孔子说:「那大概就是『恕』
放大图片大批市民在东荟城交通交滙处等候乘S1巴士进机场,惟龙运巴士公司职员指收到警方通知国泰城外路段
放大图片民间人权阵线发起的十一游行遭警方反对,上诉亦被驳回。民阵副召集人陈皓桓、工党李卓人、社民连梁
放大图片荃湾沙咀道运动场晚上举行集会,大批市民响应网上号召到场参与,声援昨日示威中被警方开枪射中胸口